三月份俗稱人才市場的“金三月”,是高校畢業生和職場人士尋覓工作的好時機。然而,每年春節過后,似乎媒體上都會出現“招工難”、“用工荒”的大量報道。如南方某報社報道:據記者走訪一些工廠,企業負責人均反映,今年年后招工特別難,比往年都難,特別是普工,往年這個時間工人缺口都差不多補齊了,今年招得還不到十分之一。 小編最近從某區人才交流中心獲悉,春節后,該區部分企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“用工荒”,公司從初四開始招工,到現在還沒怎么招到人,“往年年后招工雖說也不易,但每天都有上百人來咨詢,今年特別慘淡,有時候一個下午都不到十個人”。不少企業憂嘆:“求職者都到哪去了?”
而相對于企業的著急,務工者比較淡定,沒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崗位,決不輕易“下手”。“老家的3000元比上海的5000元更值錢”,“內地的收入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已相差無幾”……春節期間返鄉的務工者嘴里不停地念叨著。確實,內地城市經濟逐漸起步,收入與沿海差距也越來越小,加上在一線城市高房價門檻的阻擋下,“生活在北上廣”已經不是令人艷羨的話題,越來越多的人認為,在家鄉生活或創業反而性價比更高,因此,不出“遠門”,就近買房、買車,返鄉打工或創業,正成為新一代求職者的選擇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出現了所謂的“用工荒”,比如該區某塑膠企業只需招聘4名操作工,卻引來數十人的“爭搶”。這類企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,就是除了在開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之外,還給員工提供系統的崗位培訓和完善的社會保障,并給優秀員工許以可期待的上升空間。所以不到十天,所需要的20幾個管理崗位就全部招滿,有部分新進員工在感受到了企業的氛圍之后,還主動介紹家鄉的熟人來企業應聘,進一步擴大了該企業選才用人的空間。
因此,如果出現了所謂的“用工荒”,企業不應該是簡單的抱怨外部招聘環境和求職者要求高,而是從自身查找原因,是否存在降低人工成本時,不參加各種保險,不注重工資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,從而造成缺乏用工的競爭力;一些中小企業在用工時往往只是招收近期內急缺的工種,而沒有考慮到用工長遠規劃等等,這些都會成為影響招工的不良因素。同樣,作為求職者,也應積極轉變求職觀念,調整好自身定位,如果只盯著目前的所謂“高薪”,忽略了職業的長期發展,失去的可能是更大的利益,何況,現在招聘市場上一些所謂的“藍領”崗位,其薪酬并不比一般的行政事務性崗位低。
從某種角度講,招聘市場有時就像個“相親角”,企業在選求職者,求職者同樣也在挑選合適的企業,只有雙方都具備真誠的態度,共謀發展,才能一拍即合。讓企業招到合適的人才,讓求職者找到適合的崗位,雙方都需“風物長宜放眼量”,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,盤活人力資源這盤大棋。